- Feb 24 Fri 2012 23:19
100-1「生死學」必須閱讀的基本書籍
- Feb 24 Fri 2012 23:19
100-1「生死學」必須閱讀的基本書籍
- Feb 24 Fri 2012 23:16
100-2「生死學」必須閱讀的基本書籍
- Feb 24 Fri 2012 23:16
100-1「生死學」必須閱讀的基本書籍
- Feb 24 Fri 2012 23:10
100-2生死學的教學內容
¡教學課程包括認知、情感與行為方面的內容,生死學課程可以從六大主題進行教學與引導,讓學生能坦然地面對死亡、思索生命價值,習得臨終關懷的基礎能力。此六大主題分別為: 一、死亡態度與教育 ¡本主題的教學目標在讓學生了解自己對死亡及瀕死問題的觀點,介紹與死亡態度有關的理論,討論死亡的語彙、委婉說法、死亡的象徵物、文化傳統的迷信,探討學生對死亡的態度,讓學生了解死亡的形象與期待,探討生死學的真義,期望學生了解自己的死亡態度並進行死亡教育以建立面對死亡的態度。 二、死亡及瀕死的定義與歷程 ¡本主題的教學目標在讓學生了解死亡的歷程、階段、方式,認知瀕死病人的情緒及需要,在影片欣賞中體驗瀕死,探討學生對臨死覺知的態度並進行臨死覺知教育,小組討論「面對死亡的感受」,讓學生了解遺囑的時代意義與要件,讓學生了解各年齡層對死亡概念的認知,了解死亡的歷程、階段、方式及讓學生認知。 三、死亡對個人的影響 ¡本主題的教學目標在自影片中探討對死亡悲痛的反應與方式,悲傷在社會學層面的探討,讓學生討論一個人面對死亡時所要注意與切身有關的事情,了解社會性死亡的現象與意義並分享自己對逝世親人帶來的衝擊與痛苦,並說出需要別人那些幫助及會如何反應與處置,讓學生了解那些因素會促使失去所愛者的人有再活下去的力量,了解死亡所造成的失落感及了解哀傷造成的身心社會反應,讓學生了解瀕死經驗(NDE, Near Death Experience)的相關研究與經驗,從在世遺囑的內容了解反省對生命及死後生命的態度,讓學生討論一個人面對亡時所要注意與切身有關的事情。 四、死亡對社會組織的影響 ¡本主題的教學目標在讓學生了解死亡對社會組織的影響,讓學生了解死亡在不同時代所代表的涵意,引導學生討論臺灣社會現在的臨終關懷機構、殯儀館、葬儀社,讓學生了解醫療照護方式的演進及了解醫療人員角色的變遷,了解台灣社會民間信仰中處理死亡相關的儀式與意義,了解台灣社會與西方社會處理死亡相關的機構,讓學生了解死亡對社會組織有那些影響。 五、死亡的社會倫理道德 ¡本主題的教學目標在讓學生了解死亡在醫學、社會學不同領域上的解釋,探討有爭議的社會倫理道德問題,墮胎、安樂死、安葬,探討病人的權利,死亡意願書,引導學生討論臺灣社會現在的死亡問題與生命尊嚴。 六、生死學的研究取向 ¡本主題的教學目標在讓學生了解生死學的研究取向:宗教、哲學與科學,介紹不同社會體系中的生與死,了解各宗教如何影響生活方式、生命意義,社會結構規範下的生命權益,讓學生了解「一輩子」的時空意涵以及其間的可能歷練。 ¡死亡教育的課程內容,可以依照過去文獻中對學生調查,所獲得的重要程度進行設計,以符合各校特色。
- Feb 24 Fri 2012 23:07
100-2生死學的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自己對死亡及瀕死問題的觀點,願意對死亡進行思考。 ¡2.讓學生討論死亡的語彙、委婉說法、死亡的象徵物、文化傳統的迷信,引導學生打破禁忌,可以談論死亡。 ¡3.讓學生了解自己對死亡的態度並建立面對死亡時的適當接受態度。 ¡4.進行臨死覺知教育,讓學生了解死亡的歷程、階段、方式,並認知瀕死病人的情緒及需要。 ¡5.了解死亡所造成的失落感及了解哀傷造成的身心社會反應,獲得處理失落勝任感。 ¡6.讓學生了解預立遺囑的時代意義與要件,對生命進行反省,建立起死亡準備的行為。 ¡7.了解台灣社會處理死亡相關的機構,不同信仰中處理死亡相關的儀式與意義,學習自我規劃葬禮,進而具備協助處理喪葬的能力。
- Feb 24 Fri 2012 23:03
100-2 生死學課程教學目的
¡1.使學生在課程中適切的認識死亡的各種情境與反應。2.透過課程的設計安排能夠降低學生對死亡的害怕、恐懼或潛意識的逃避死亡課題。 ¡3.藉由宗教信仰的指引、哲學的思考,促使警醒與覺察自己的死亡態度。 ¡4.引導學生對生死的思維,以坦然、積極的態度面對死亡,並賦予學生自己對生命意義的重新體驗。 ¡5.珍惜自己擁有的生命時光,並對人生做最後旅程的事前規劃。
- Feb 24 Fri 2012 22:57
100-2 生死學課程簡介
¡在今日的社會,我們都可以感受到或經歷死亡的事實。從個人的死亡到集體的種族屠殺,都令人感受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及死亡所帶給人的迷惑、恐懼和絕望。對死亡問題的考察,不只是心理學或精神醫學的任務,更是哲學的、倫理學的、和宗教的問題。 ¡死亡不可避免,因此對「死亡的尊嚴」必須給予基本的維護。但除了「死亡的尊嚴」外,更重要的是對於人生意義的追尋。人是什麼?生命是什麼?人生的意義和目的為何?在理解了生命的意義之後,我們還要問:何謂死亡?死亡如何進入了人的生命之中?我們有沒有自由選擇死亡的權利?世界的主要宗教對生死問題的說明與解答是什麼?在世界藝術和文學中,如何呈現出生死的問題?人類如何才能保有「生命的尊嚴」和「死亡的尊嚴」?人的生命如何從肉體的生存,進而提昇到對「終極關懷」和「終極實在」的追求? ¡本課程旨在讓同學了解生死學的研究與運用現況,從醫學、社會、宗教與倫理的觀點探討死亡歷程,對個人的影響;認識與死亡相關的儀式及其對社會組織的影響。本課程期使學生建立正向的生死觀,達到死亡教育的目的。 ¡生死學教學是指由教師傳授學生生死學知識的一個過程。生死學也是一門跨學科的學問,在國外稱為死亡學,而傳偉勳教授則認為生死學較適合本國國情。生死學是包括心理、社會、教育、宗教、哲學、經濟、法律、醫學等領域中與死亡有關的學科。
- Dec 19 Mon 2011 23:47
100-1「生死學」期末作業注意事項!!!
- Dec 10 Sat 2011 10:17
注意健康!!!跟電腦「黏踢踢」 當心嗜睡症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