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課程計畫:

 

(一) 教學目標

    

在今日的社會,我們都可以感受到或經歷死亡的事實。從個人的死亡到集體的種族屠殺,都令人感受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及死亡所帶給人的迷惑、恐懼和絕望。對死亡問題的考察,不只是心理學或精神醫學的任務,更是哲學的、倫理學的、和宗教的問題。

            

死亡不可避免,因此對「死亡的尊嚴」必須給予基本的維護。但除了「死亡的尊嚴」外,更重要的是對於人生意義的追尋。人是什麼?生命是什麼?人生的意義和目的為何?在理解了生命的意義之後,我們還要問:何謂死亡?死亡如何進入了人的生命之中?我們有沒有自由選擇死亡的權利?世界的主要宗教對生死問題的說明與解答是什麼?在世界藝術和文學中,如何呈現出生死的問題?人類如何才能保有「生命的尊嚴」和「死亡的尊嚴」?人的生命如何從肉體的生存,進而提昇到對「終極關懷」和「終極實在」的追求?

 

    本課程旨在讓同學了解生死學的研究與運用現況,從醫學、社會、宗教與倫理的觀點探討死亡歷程,對個人的影響;認識與死亡相關的儀式及其對社會組織的影響。本課程期使學生建立正向的生死觀,達到死亡教育的目的。

 

A.「生死學」教學的目的至少應該包括:

 

  1. 使學生在課程中適切的認識死亡的各種情境與反應。
  2. 透過課程的設計安排能夠降低學生對死亡的害怕、恐懼或潛意識的逃避死亡課題。
  3. 藉由宗教信仰的指引、哲學的思考,促使警醒與覺察自己的死亡態度。
  4. 引導學生對生死的思維,以坦然、積極的態度面對死亡,並賦予學生自己對生命意義的重新體驗。
  5. 珍惜自己擁有的生命時光,並對人生做最後旅程的事前規劃。

 

B.「生死學」的教學目標至少包括:

 

  1. 讓學生了解自己對死亡及瀕死問題的觀點,願意對死亡進行思考。
  2. 讓學生討論死亡的語彙、委婉說法、死亡的象徵物、文化傳統的迷信,引導學生打破禁忌,可以談論死亡。
  3. 讓學生了解自己對死亡的態度並建立面對死亡時的適當接受態度。
  4. 進行臨死覺知教育,讓學生了解死亡的歷程、階段、方式,並認知瀕死病人的情緒及需要。
  5. 了解死亡所造成的失落感及了解哀傷造成的身心社會反應,獲得處理失落勝任感。
  6. 讓學生了解預立遺囑的時代意義與要件,對生命進行反省,建立起死亡準備的行為。
  7. 了解台灣社會處理死亡相關的機構,不同信仰中處理死亡相關的儀式與意義,學習自我規劃葬禮,進而具備協助處理喪葬的能力。

 

(二) 適合修讀對象

 

本課程為本校通識課程當中屬於人文學科類,加上本校屬於技職教育體系,學生較少接觸人文知識的陶冶,依過去的開課經驗判斷,學生對「生死學」議題深感興趣,選課人數眾多,因此本課程非常適合全校各學院與各年級學生修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pluothanatology 的頭像
    spluothanatology

    羅慎平的部落格

    spluothanatolo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